喜歡旅行的人有二種,可愛與可怕。
可愛的人回來後,心中小宇宙會被點燃,更精確來說是著火。覺得世界如此美好又漂亮,我們應該敞開心胸放下一切的不快樂,反正就是「斷、捨、離」
可怕的人回來後,因為看得太多太深,心中會被黑暗籠罩。覺得世界坑坑巴巴,好像恐懼永遠填補不完,不如躲在黑暗的房間角落,確保自己不會掉入另一個黑暗裡,反正就是「leave me alone」
我一度偏可怕,現在介於中間。
三毛、海明威、尼采,都喜歡流浪,卻有同樣的人生結局。有人說他們對世界看得太透,超出我們常人所能理解的範圍,在面對死亡時就足夠的坦然了,也有人說是太孤獨。
而我覺得他們在旅行中獲得超然的勇氣,已超越生死,比可怕更可怕。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雖然筆者已從旅行憂鬱中好起來,但我更因此堅信旅行是一股黑暗的力量,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帶我走遍了中國和美國。上大學和工作後自己又去了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以及部分南美國家。在有些國家還短暫居住了幾個月。
所以,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我就看到了很大的世界。與此同時,我跑過馬拉松,騎車去了西藏,跳傘,衝浪,潛水,做了很多我的朋友們看似很羡慕的事情。
後來呢?
我被確診了憂鬱症。
我的落差來自於我一直都不滿意自己是誰。我以為我騎車去了西藏,我就能學會克服任何困難,能夠樂觀對待生活。可接下來的那個學期,我時常故意曠課,躲在宿舍裡邊看電影邊聽著外面下雨。
我以為我跑了馬拉松,我就能夠在任何事情上堅持,但我仍舊經常會懊惱自己如此軟弱,對待工作不認真,時常逃避。
我時常和朋友談論起在首爾和一個不通語言的男孩聊了整晚,談論一個人去露營,講獨自一人看倫敦的雨,或者和朋友在越南跳懸崖的故事。朋友們認為這些故事都很酷,它們的確很酷,我時常想起來時都充滿笑容。
但是我後來才發現,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路上兩周對應的是普通的一兩年。在這一兩年的普通日子裡,我每天擠公交上下班,疲憊地晚飯都懶的做,擔心工作,擔心未來。走了那麼多地方後,我深刻意識到柴米油鹽才是生活的主調。
而對於我來說,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還包括了自己的軟弱,膽小,脾氣不好,小心眼,充滿憤怒。也就是說,那個我不喜歡的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她仍然是我。
於是,我的心情落入了底谷。我以前想靠著這些經歷成為那個我想成為的人,但我發現我並沒有。
雖然只是輕微,後面吃了幾個月的藥便好了。但是生病的那段日子,我哪裡也不想去,不願出門,不願見朋友,不願工作和運動,只想按停時間,逃避現在。家人叫我出去旅行,叫我讀書,運動。
要是這些都有用,我還會生病麼?當然,這並不是我生病的主要原因。但使得整個病情加重了因為我以為靠著這些我會變成那個不一樣的我,但我發現並不是這樣時,我有了很大的落差。
我父母對我充滿了愛和支持,但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個病。我父親甚至說這個是『富貴病』。在農村生活的農民每天幹活流那麼多汗曬太陽,根本不會得這種病。他們關心我。
在我剛生病的時候拿回來的藥上寫著『適用病情精神病』。我把這個指出來給他們看,第二天我吃藥的時候發現他們用黑色馬克筆把這句話塗黑了,以來減少我的心理負擔。但他們有時候著急,也會指責我,指責我不堅強,只想著逃避。
所以我在這裡也想提醒大家一下那句老話,大家千萬不要指責抑鬱症患者不堅強。你們指責他們軟弱就像指責哮喘病人說周圍明明都是空氣,你為什麼還喘不上氣。
我只想用我的經歷告訴大家:「就算環遊過世界,煩惱也不會隨著消失。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都在,一樣都不會少。」
總而言之,旅行的力量很可怕,會不小心灌爆人類的臭皮囊。於是,樂觀的人會成為心靈導師,憂鬱的人會預約心理醫師。
引用:藍白拖